大家是否了解经济犯罪的定义及其涵盖的种类呢?诸如银行卡犯罪、挪用公款罪等,均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。接下来,我们将详细探讨相关内容。
根据法律规定,诈骗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;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将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则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。具体而言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、五十万元以上的,分别被认定为“数额较大”、“数额巨大”和“数额特别巨大”。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,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,确定具体执行标准,并报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。
在受理案件时,报案人需填写报案材料,接受接警民警的询问,如实说明情况,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。接警民警在接受案件后,将制作《受案登记表》和《受案回执》交予报案人。刑事案件受理后,经侦部门将在7个工作日内作出立案或不予立案的决定,并告知当事人。对于疑难、重大经济犯罪案件,审查期限可延长30至60个工作日,办案单位需向报案人做好解释工作。
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受理报案后,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,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立案。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,则不予立案。公安机关立案需满足以下条件:认为有犯罪事实;涉嫌犯罪数额、结果或其他情节达到追诉标准,需追究刑事责任;案件属于该公安机关管辖。若决定不予立案,且有控告人,公安机关应制作《不予立案通知书》,并在七日内送达控告人。控告人若不服,可申请复议或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异议。
立案后,立案单位应及时展开侦查工作。公民若认为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侵犯其合法权益,有权向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、纪检监察部门、督察部门或上级公安机关反映投诉,也可向各级人民检察院或政府有关部门、各级人大反映。
经过侦查,若满足以下条件,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,可宣布破案:犯罪事实已有证据证明;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;犯罪嫌疑人或主要犯罪嫌疑人已归案。
对于犯罪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、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、法律手续完备、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,应制作《起诉意见书》,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,连同案卷材料、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。
经济犯罪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判缓刑的。缓刑的适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:一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;二是犯罪情节较轻,有悔罪表现,无再犯罪危险,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;三是不满十八周岁、怀孕的妇女或已满75周岁的人,应当宣告缓刑。但需注意,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。例如,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,若符合缓刑条件,也有可能被判缓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