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二十七条,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。然而,在特定情形下,如父母死亡或丧失监护能力,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将按照特定顺序由其他有监护能力者担任。具体而言,祖父母、外祖父母为首要备选监护人;其次是未成年人的兄、姐;此外,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,在获得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、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同意后,亦可成为监护人。
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,监护人的选择亦遵循类似顺序,首先是配偶,其次是子女,然后是其他近亲属,最后是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,同样需经相关部门同意。
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涵盖人身监护与财产监护两大方面。
在人身监护方面,对于未成年人,监护人需负责教养与保护,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。对于被宣告为无行为能力人,监护人则需保障其本人及社会的安全,并助力其恢复健康。
在财产监护方面,监护人需依法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,并代理其进行法律行为。行使财产管理权时,监护人必须基于被监护人的利益进行使用或处分,尤其对不动产的处分,法律有严格限制。为防止监护人利用监护关系侵害被监护人权益,除法律特别规定外,监护人通常不得接受被监护人的财产。
在某些国家,还设有监护监督人,以确保监护人依法履行职责,并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利益冲突时保护后者权益。
监护责任的认定基于实际监护情况与法律规定。在未成年人监护中,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履行职责,导致未成年人受损或受不良影响,需承担法律责任。若监护人利用监护关系侵害被监护人权益,亦需承担法律责任。认定监护责任时,需充分考虑监护人实际能力与行为表现,以及被监护人权益与利益。对相关事项处理不清时,可咨询律师以合法界定,避免法律适用错误。监护人亦应充分了解自身职责与法律责任,认真履行监护职责,确保被监护人权益得到保障。
如何判定监护人是否尽到监护责任?如有法律疑问,欢迎在律师365留言咨询。